最新研究顯示,喜悅不僅對生理健康有益,更能顯著提升心理健康。喜悅常與達成目標和體驗美好感受連結,並透過「杜興氏微笑」——一種牽動臉部肌肉與眼神的真實笑容——表現出來。這種情緒狀態能活化大腦的愉悅中樞,釋放多巴胺、催產素、血清素和腦內啡等關鍵荷爾蒙,這些神經傳導物質對情緒調節和整體福祉至關重要。
培養喜悅感的方法包括加強人際關係、實踐感恩以及培養韌性。這些做法,正如正面心理學的先驅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所倡導,以及哈佛大學等機構的研究所示,都有助於提升情緒健康和生命的意義感。研究指出,喜悅不僅能促進生理健康,例如增強免疫功能並延長壽命,還能改善心理健康,提升韌性,並減輕壓力與焦慮。
透過參與能帶來快樂的活動,例如實踐感恩、規律運動,以及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都能增進整體幸福感。哈佛大學的正面心理學課程(Positive Psychology 1504)便強調了韌性、快樂和個人優勢在提升日常體驗中的重要性。科學研究也證實了「杜興氏微笑」的獨特之處,這種發自內心的微笑,能牽動眼部周圍的肌肉,產生眼角細紋,被視為真實喜悅的表現。研究顯示,杜興氏微笑不僅能影響他人對我們的觀感,使其更傾向於信任和友善,還能調節身體的壓力反應,使人在壓力下心率保持較低水平。
正面心理學的實踐,如感恩,已被證明能顯著提升幸福感並減輕憂鬱症狀。馬丁·塞利格曼的研究表明,記錄日常中的「三件好事」或撰寫並傳遞感恩信,能帶來持久的快樂。培養韌性,透過培養積極心態、尋求支持、練習自我關懷,以及從挫折中學習,也是增強心理健康和應對挑戰的關鍵。這些實踐共同作用,有助於建立更豐富、更有意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