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發表於《科學進展》期刊的開創性研究,由法國波爾多大學和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主導,顛覆了我們對尼安德塔人飲食習慣的傳統認知。過去普遍認為尼安德塔人是純粹的肉食性動物,主要依賴狩獵大型動物為生,但這項研究提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觀點:他們可能將蛆蟲,也就是腐肉中的蠅蛆,視為重要的營養來源。
這項研究的靈感來自於人類學家約翰·斯佩思(John Speth)在2017年提出的假設。他透過研究歷史文獻,發現許多北極地區的傳統文化,例如因紐特人,不僅食用腐爛的肉類,甚至將蛆蟲視為美味佳餚。這與過去認為尼安德塔人會避免食用腐敗食物的觀念大相逕庭。為了驗證這一理論,生物人類學家梅蘭妮·比斯利(Melanie Beasley)與斯佩思合作,分析了現代人類屍體分解過程中的氮同位素變化,特別是蛆蟲的氮含量。
研究發現,腐肉中的氮含量會隨著分解時間的推移而略微增加,但令人驚訝的是,以腐肉為食的蛆蟲體內的氮-15同位素含量卻顯著升高,遠超一般草食性或肉食性動物的水平。這為解釋為何尼安德塔人遺骸中檢測到異常高的氮-15含量提供了新的線索。過去,科學家們曾認為這是尼安德塔人攝取大量新鮮肉類的證據,甚至將他們比擬為獅子或狼等頂級掠食者。然而,這項新研究表明,蛆蟲的攝取可能是造成這種高氮含量的關鍵因素,這也解釋了為何尼安德塔人似乎能攝取遠超一般人類極限的蛋白質而未出現「蛋白質中毒」的現象。
蛆蟲不僅富含脂肪和營養,而且在自然界中隨處可見,易於獲取。這項研究進一步指出,蛆蟲能夠將瘦肉轉化為脂肪,為尼安德塔人提供了更全面的營養來源。這項發現不僅挑戰了尼安德塔人是純粹肉食動物的觀點,也為我們理解早期人類的適應能力和生存策略提供了新的視角。此外,這項研究也與現代一些地區食用發酵食品(如義大利撒丁島的卡蘇馬蘇乳酪,其中含有活的蛆蟲)的文化習俗產生了有趣的連結,顯示了人類在不同時期和文化中對食物的接受度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廣泛。
這項由波爾多大學和密西根大學聯合進行的研究,為我們重新認識尼安德塔人的飲食習慣打開了一扇窗,並強調了跨學科合作在解開史前人類之謎中的重要性。它鼓勵我們以更開放的心態看待過去的飲食文化,並認識到生存的智慧往往存在於我們意想不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