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班牙西北部的罗马定居点A Cibdá de Armea,考古学家发掘出一件拥有2000年历史的三叶虫化石护身符,这一发现表明古罗马人曾将已灭绝的海洋节肢动物装饰在他们的护身符上。
这枚可追溯至4.5亿多年前中奥陶纪时期的三叶虫化石,以氧化铁矿化的天然铸模形式保存,呈现出独特的红褐色。其保存状态与发现地以南约430公里处的伊比利亚中部地带的标本相似,暗示它是由古罗马人有意运输而来。显微镜检查揭示了化石左侧和底部有七个人工刻面,表明它曾被改造用作吊坠或手镯。由于没有钻孔或穿孔,它很可能被镶嵌在金或银等金属中。此次发现与一枚刻有公元前27年至公元14年间在位的奥古斯都皇帝肖像的铜币一同出土。
历史记载表明,奥古斯都本人热衷于收集化石,并从希腊进口化石,还在卡普里岛挖掘化石,据信他建立了当时已知的最早的古生物博物馆之一。这一三叶虫化石是罗马时代首次被确认的三叶虫化石,也是全球范围内仅有的三枚被确认在一千多年前被人类有意收集和使用的三叶虫之一,同时也是在考古遗址中发现的第十一枚三叶虫。
古罗马人对化石的迷恋常常伴随着对其超自然或保护性力量的信仰。这些被视为“神圣”的物品被认为具有强大的保护特质,这反映了人类自古以来对自然界奥秘的探索和对未知力量的敬畏。化石的独特形态,如三叶虫的节段状外观,甚至可能启发了当时罗马珠宝的设计灵感,例如被称为“三叶虫珠”的儿童和女性佩戴的饰品。此次发现的三叶虫化石据信是从伊比利亚中部地带经过长途跋涉而来,可能沿着重要的贸易路线,如连接梅里达(Emerita Augusta)与阿斯托加(Asturica Augusta)的Vía de la Plata(白银之路),最终抵达加利西亚地区。
此次在A Cibdá de Armea遗址发现的三叶虫护身符,是在一个罗马时期的垃圾堆积层中出土的,旁边还有被丢弃的罗马陶器。尽管如此,它作为一件被精心改造并赋予特殊意义的物品,为我们深入了解古罗马社会的文化和象征意义提供了宝贵的视角,揭示了古人与自然世界之间深刻的联系以及他们对已灭绝物种遗迹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