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研究深入探讨了喜悦对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深远影响,并将其与其它情感区分开来。研究指出,喜悦常与达成目标和体验奇迹感相伴,并表现为一种牵动面部肌肉和眼部周围细微表情的“杜兴式微笑”。这种微笑被认为是真诚愉悦的体现。
喜悦能够引发一系列有益的生理变化,包括激活大脑的愉悦中心,并释放多巴胺、催产素、血清素和内啡肽等关键激素。这些神经化学物质在调节情绪、提升幸福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多巴胺与奖励系统相关,血清素被誉为“情绪稳定剂”,而催产素则在社交互动中促进信任和情感连接。
培养喜悦感的方法包括加强人际关系、练习感恩和培养韧性。这些实践得到了积极心理学先驱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的“PERMA模型”以及哈佛大学长达85年的成年人发展研究的支持。塞利格曼的PERMA模型强调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对幸福生活的重要性。哈佛大学的研究则着重强调了高质量人际关系对幸福、健康和长寿的关键作用,指出拥有温暖亲密关系的人身心健康状况普遍优于孤立者。
感恩练习,如写感恩日记,已被证明能重塑大脑,增强心理韧性,并促进更牢固的社会联系。感恩不仅能带来积极情绪,还能降低皮质醇等压力激素水平,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挑战。此外,真诚的“杜兴式微笑”不仅传递真实的快乐,还能使人显得更值得信赖和友善,并有助于在压力下保持稳定的生理反应。
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实践,如培养感恩和加强人际联系,人们可以有效地提升整体幸福感,为身心健康注入活力,从而更从容地面对生活的起伏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