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系外行星暗物質累積或形成內部黑洞

编辑者: Olha 1 Yo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研究人員提出一項新理論,指出超重暗物質粒子可能在系外行星的核心累積,達到臨界質量後塌縮形成黑洞。這項由博士後研究員塔拉·費瑟羅爾夫(Tara Fetherolf)與物理學與天文學系研究生梅赫達德·普魯坦-梅爾(Mehrdad Phoroutan-Mehr)共同領導的研究,於2025年8月20日發表在《物理評論D》(Physical Review D)期刊上,為理解暗物質的性質開闢了新途徑。

根據該理論,這些暗物質粒子可能被系外行星的引力捕獲,在與行星內部物質互動時損失能量並沉降至核心。隨著時間推移,粒子在核心高度集中,一旦累積質量達到關鍵閾值,便可能引發引力塌縮,形成微型黑洞。這個新形成的黑洞的命運取決於其初始質量:質量較大的黑洞可能吸積行星物質,從內部吞噬行星;質量較小的黑洞則可能在造成顯著影響前,透過霍金輻射逐漸蒸發消失。研究人員認為,此過程可能在系外行星可觀測的時間尺度內發生,甚至可能在一顆系外行星的生命週期中產生多個黑洞。

此理論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對暗物質性質的假設——「超重且不湮滅」。這與主流的弱相互作用重粒子(WIMP)等模型不同。研究人員指出,如果系外行星能在數十億年內穩定存在而不因暗物質累積而塌縮,這本身就能為排除某些暗物質模型提供證據,從而幫助科學家更精確地約束暗物質的性質。

隨著天文學家已發現超過5,000顆系外行星,這些遙遠的世界為研究暗物質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研究人員表示,未來的系外行星觀測任務,例如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進一步觀測,或許能夠探測到由暗物質累積引起的行星內部異常加熱或高能輻射,這些都可能成為尋找超重暗物質粒子的間接證據。此外,若能發現行星質量的黑洞,將是對現有天文物理學理論的重大突破,並強烈支持超重非湮滅暗物質模型的有效性。

總體而言,這項研究將系外行星研究與暗物質物理學緊密聯繫起來,為理解宇宙的基本構成提供了全新的視角,並為尋找和理解暗物質這一宇宙基本謎團提供了創新的實驗途徑。

來源

  • Space.com

  • Probing superheavy dark matter with exoplanets

  • Dark matter could create black holes that devour exoplanets from within

  • Exoplanets suffering from a plague of dark matter could turn into black holes

  • How dark matter in exoplanets could create new black holes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